芭蕉村是一個彝族聚居的山區村,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405戶1560人,由于山高坡陡箐溝深、水資源匱乏等因素,導致村民生存環境差,多年來村莊一直貧窮落后。2016年,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全村4個村民小組先后實現了異地扶貧搬遷,2個村民小組進行了整村提升改造,芭蕉村的逆襲之路從此拉開序幕。
要想發展,就要擺脫落后的觀念和單一的產業結構。芭蕉村充分發揮年輕黨員和返鄉創業人員的聰明才智,帶動村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圍繞“鞏固烤煙生產、提升蔬菜品質、做美村莊建設、增強發展后勁”的工作思路,在鞏固烤煙產業上,烤煙面積連續穩定保持在2000畝以上,并且連續多年成為全縣烤煙千畝連片示范點,年收入達950萬元以上,群眾收入穩步提升。在優化提升蔬菜產業上,芭蕉村成功申報認證綠色食品基地,優化種植荷蘭豆、球型甘藍、白菜、四季豆等綠色蔬菜品種。同時,順應市場需求,積極探索“黨建+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與通海高原農產品有限公司和云南陽光食品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打造綠色食品牌,走出了土地流轉和公司帶農戶發展的第一步。因地制宜發展桃子、香櫞、石泉梨等經濟林果,既綠了荒坡、美了生態,又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在芭蕉村,不少村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改善了生活,芭蕉村5組村民楊美蘭就是其中之一。“我家烤煙栽了10畝,一年收入可達4至5萬元,還種了蔬菜、水果,合起來有7至8萬元,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楊美蘭說。
產業逐漸興旺,鄉村宜居的步伐也緊跟而上。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芭蕉村圍繞建設產業特色型、美麗宜居型、提升改善型、自然山水型、基本整潔型“五型”村莊,突出民族文化與現代氣息相融合,拆除老舊危房、老式烤房、畜圈等,在進村道路兩邊栽種了芭蕉樹、清香木、香樟樹、藍花楹,使路域環境和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提升。
此外,芭蕉村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黨員干部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包片、包巷道、每周進行一次全面大清理和大掃除的方式,促使大家養成良好的健康文明生活習慣,并落實好門前“三包”責任制和環境衛生保潔制度,建立起完善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
從曾經的貧困村到如今的美麗鄉村示范村,芭蕉村的蛻變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而今,芭蕉村正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