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片豐收景象。金燦燦的田野里、山坡上的果林間、忙碌的車間里,隨處可見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科技人員的身影。投身鄉村振興,播撒科學火種,推廣科技成果,上千名省農科院科技人員擼起袖子、撲下身子,以永遠在路上的科技服務,推動云嶺山鄉美好蝶變。
服務一線 躬耕山野中推廣良種良法
9月初,昆明市東川區碧谷街道李子溝村的開花洋芋豐收了,喜悅洋溢在村民們的臉上。從2012年以前每公斤只能賣1元,到如今暢銷全國且每公斤可賣到8元以上,開花洋芋為何能從“土疙瘩”變身“金疙瘩”?村民們不約而同地感慨:“這要感謝省農科院的專家呀!”
“楊教授,我們村的洋芋祖祖輩輩就在種,好吃,可就是產量低,會得病早死,洋芋會有黑斑賣不掉,這該咋辦呀?”村民們的難題,就是科技人員的課題。“品種種性退化、晚疫病抗性差、薯塊黑斑缺陷嚴重、栽培技術粗放。”云南省東川區大洋芋產業科技特派團團長、云南省農科院經作所楊瓊芬研究員率隊多次現場問診,以科技發力,著力破解東川洋芋產業發展瓶頸。
以脫毒種薯繁育為主的良種替換;以好吃營養、薯塊蒸煮開花、晚疫病抗性強等性狀評價為主的特色新品種篩選;以降低黑斑發生率為最終目標的配套栽培技術研究……2018年,省農科院選育的開花洋芋替代品種“云薯702”在當地試種成功,以更強的晚疫病抗性、更高的產量、更好的開花品質得到農戶和市場的認可,東川開花洋芋聲名鵲起,原有70%貧困人口的李子溝村實現了整體脫貧。2020年—2021年,東川洋芋正式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東川大洋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帶動當地種植6萬余畝,涉及70個村近10萬農戶,成為東川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主要產業。
麗江市華坪縣芒果種植面積42萬畝,居云南第一、全國第二。多年來,云南省華坪縣芒果產業科技特派團團長、省農科院熱經所尼章光研究員團隊扎根山間一線,從種苗繁育、品種篩選、高產栽培、綠色生產、產業規劃到機械化應用,對華坪芒果進行了全方位、全鏈條的支撐。通過科技賦能,做大做強芒果產業,推動了華坪從產煤縣變身芒果鄉,實現了從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的轉型。
在云南第一大甘蔗種植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由省農科院甘蔗所牽頭組建的云南省耿馬縣蔗糖產業科技特派團活躍在田間地頭。通過推廣“云蔗08-1609”“云蔗05-51”等高產高糖新品種,示范全膜覆蓋、一次性施肥、低鏟蔸為主的綠色輕簡生產技術,促進蔗葉蔗梢資源化利用等科技指導和服務,耿馬甘蔗單產和蔗糖分持續提高,在甘蔗面積基本穩定的情況下,蔗糖產量從2019/2020年榨季的28萬噸提高到2020/2021年榨季的30.2萬噸,甘蔗出糖率從12.35%提高到13.11%,工農業總產值達30億元,讓耿馬蔗農甜蜜的事業甜上加甜。
這些,僅是省農科院廣大科技人員到鄉村、下田野、進企業,鋪天蓋地興服務、千方百計強產業的縮影。
截至目前,依托“百團千員助農增收行動”,省農科院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面向全省開展針對性、關鍵性科技成果示范及技術服務,今年以來完成科技成果示范應用近3000萬畝,新增“三農”(社會效益)產值104億元;培訓農業科技骨干9307人次,主辦或承辦大型技術成果推介活動18次;建設鄉村振興科技示范基地95個;服務行業龍頭企業135家;新轉化科技成果(品種、技術、工藝等)58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凈收益1646萬元。
“他們來了,農民富了,產業興了。”老百姓用質樸的語言,表達著對省農科院多年來持續開展科技服務的認可。
盡銳出戰 服務“三農”中踐行責任擔當
把論文寫在云嶺大地上,把成果留給千萬百姓家。這是省農科院一代代科技人員始終堅守的責任和擔當。多年來,依托院地合作、院企合作、產業技術體系、科技特派員(團)項目、“三區”服務項目等機制和項目的支撐,省農科院廣大科技人員無懼風雨、不辭勞苦,撲下身子、沉到一線,為打通農業科技的“最后一公里”傾盡心血和智慧?;钴S山鄉的科技背影,沾滿泥土的成果應用,成為云南田野山間最美的風景。
5月17日,省科技廳、省農科院共同啟動“百團千員助農增收三年行動”,將利用3年時間,開展“一縣一業”科技引領專項行動、邊境小康農科先行專項行動、科技興企產業增效專項行動3個專項行動,最終實現示范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服務經營主體倍增“兩個倍增”目標。
“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部署要求,進一步動員全院科技力量聚焦服務鄉村振興主戰場、服務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堅持科技引領,圍繞重點產業開展全產業鏈服務,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唐開學道出了行動實施的初衷。
7月15日,省科技廳、省農科院、臨滄市政府共同組織的云南省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科技特派隊啟動會在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班洪村舉行,全省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科技特派隊工作正式啟動。由省農科院牽頭組建,匯聚多方力量的60支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科技特派隊,聚焦全省374個邊境村的資源稟賦、生態功能、產業基礎,按照“一縣一業”“一村一方案”要求開展科技服務,培育壯大一批特色優勢明顯、效益好、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打造凝練一批“兩個倍增”科技示范典型模式,在國門邊境線上筑就一道道強邊固防、興邊富民的亮麗風景。
兩組簡單的數據,折射出的是省農科院不忘服務“三農”初心、助力鄉村振興的擔當和行動。
其一,截至目前,省農科院共組建158個農科服務團、60支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科技特派隊,服務地點覆蓋全省16個州(市)、104個縣(市、區)。其中,57個國家級和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25個邊境縣、88個脫貧縣、374個邊境村實現全覆蓋。
其二,作為云南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省農科院牽頭組建20個省級科技特派團,同時有76名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參與國家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工作,其中15名專家擔任特派團團長,占云南省特派團的56%,38名專家擔任產業組組長,服務工作覆蓋昆明、昭通、曲靖、楚雄等9個州(市)的22個縣(市、區),以產業技術服務、品種技術引進、技術瓶頸攻關、人才培養、產業功能拓展5個任務為抓手,全面開展幫扶工作。
從單兵作戰轉變到團隊作戰,從服務單個鄉村轉變到服務整個區域,從單一領域專業服務轉變到全產業鏈綜合服務……邁進新征程,省農科院積極擔當盡責,科技服務的廣度、深度、高度顯著提升,科研工作與大地貼得更近、與群眾貼得更親,科技服務將實現全省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全覆蓋,構建形成特色更加明顯、效能更加突出的省農科院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為科技引領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助農 鄉村振興中貢獻智慧力量
從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農業科技的星火怎樣傳遞?省農科院充分發揮農科人才的作用,抓好培訓服務,開展了一系列基層農民實用科學技術培訓,力爭為當地培養一批“永久牌”新型職業農民,提升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的內生動力。
課堂在地頭、講稿掛枝頭。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一場場開展于田間地頭的蔬菜科技培訓直觀而有效。以省農科院園藝所為主組建的云南省彌渡縣蔬菜產業科技特派團專家圍繞辣椒、青菜、大蒜、小黃姜等蔬菜標準化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方法、高產優質栽培技術規程進行深入淺出的講授。參訓學員直呼收獲大,學到了真本領,針對性強的培訓為大家解決了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集中力量辦大事,科技服務的重點如何突破?今年以來,省農科院的農科服務團已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開展茶葉、熱帶水果、中藥材、飼草、甘蔗產業科技培訓15場,培訓農民及農技人員1380人次、發放各類資料1400余冊;同時,省農科院還當起“紅娘”,邀請合作企業與景谷“相親”,截至目前,已有7家企業與景谷縣初步達成項目投資意向。
在富民縣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建設中,省農科院組建了由院主要領導為團長的專家服務團,下設水果、蔬菜、花卉等10個服務小組開展技術服務工作。今年二季度,與富民縣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鄉村振興三產融合發展中心,與昆明東山林果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15家示范基地企業負責人簽訂協議,針對共建示范基地產業發展中的難點和關鍵點,從品種選育及制種繁種、高效規范化栽培、標準化原料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協同創新,全面提升富民縣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
院地合作向縱深推進。“十四五”以來,省農科院與景谷縣、富民縣、南華縣、建水縣、晉寧區、麒麟區、會澤縣、武定縣等12個縣(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結合“百團千員助農增收行動”,實施院縣合作“五個一”科技服務工程。即圍繞地方特色產業,研制一套產業發展方案、派駐一個科技特派團、組建一個專家工作站、打造一個鄉村振興科技示范區、認證和打造一批有機和地標產品品牌,構建“四季云品·云品出滇”的科技服務體系。截至9月,省農科院已在合作縣(區)開展科技培訓120場(次)以上,培訓農民及農技人員3000余人次;打造鄉村振興科技示范基地37個,幫助修訂和制定產業發展規劃6個、申報地理標志產品11個,有機產品認證20個。
此外,今年以來,省農科院聚焦糧食作物、茶、花、果、菜、蔗、薯、麻等云南特色或優勢作物,篩選“云茶1號”“云蔗08-1609”“赤子之心”以及低緯高原山地玉米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丘陵山地甘蔗機械化種植技術等十大品種和十大技術在全省進行重點推廣應用;篩選出21個(項)優質高產高效的科技增糧新品種新技術向社會進行發布;省農科院32項技術被列為云南省2022年農業主推技術向全省推廣,入選技術占全省推介技術的42%,其中入選的增值加工類、經濟作物增效類和耕地質量提升類技術分別占該類技術的50%、59%和67%。
落實項目工作法,做到服務任務清單化;落實一線工作法,做到科技特派力量全覆蓋、常在村;落實典型引路法,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樣板。講好產業強、百姓富、鄉村美的科技故事,省農科院的步伐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