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好一幅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的小康風景畫。民為國基,谷為民命。農為邦本,本固邦寧。云南的“煙糧協同”采用我國烤煙目前輪作和套種間作等種植制度,以煙惠農、以農穩糧,實現煙糧融合、協同發展。人不閑,地不閑,讓煙田也成為藏糧的“良田”,且在“協同”中完成土地“自我修復”,為穩煙田、保糧田打好土壤基礎,實現經濟支柱產業穩固,煙田糧作增產,值得借鑒和探索。
“天作之合”應運而生,鞏固“壓艙石”作用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許多國家收緊了糧食、油料作物出口,使世界糧油供應不確定因素驟然加劇。對于擁有14億人口的我國來說,糧、油的絕對安全,其意義更為重大。
為什么開展“煙糧協同”?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加,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14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不能依賴國際市場。要把本國發展進步的前途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國務院相繼做出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決策部署。貫徹糧食安全戰略,是農業生產的重要使命與責任。“煙糧協同”乃“天作之合”,應運而生。
糧食、油料從何而來?“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黨中央明確要求,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
云南煙葉占全國市場的45%。煙草一直是全省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和財稅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云南打造全產業鏈、先進制造、綠色制造的代表,也是云南省著力培育的千億級產業。為此,云南進一步優化了煙田布局,規劃基本煙田穩定在1500萬畝左右,核心煙區面積900萬畝左右,年種植烤煙面積600萬畝左右,核心煙區優質煙葉產能60%以上。如何在穩固糧食生產命根子的同時又培育好支柱產業?科技與土地的深度融合是必然之選,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糧食安全,筑牢產業之基。
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黨組書記、局長、總經理李光林指出,煙草是云南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協調好煙田和糧田的持續發展,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的意義非同一般。煙田要穩住,糧食也要種好,云南省規劃的1500萬畝基本煙田,既是煙田、也是糧田,煙糧可以協同發展。將煙田和糧田的協調、持續發展放在產業發展的重要地位,將藏糧于田落實到1500萬畝煙田中去。
云南煙草人對煙地飽含深情,多年前就將“巴掌田”改為“整片田”,進行宜機化改造、開展水土保持等項目。在玉溪、紅河、大理等地,采用有機高效農作物無土栽培技術及滴灌技術,進行了水稻、小麥、油菜、豌豆、綠肥、葉菜類蔬菜等輪作或間作,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構建優質、高效、綠色、可持續發展生態模式。腳踏實地解決土壤板結、營養供給失衡、農作物病害頻發等問題,實施土壤保育措施。多年來,煙地與糧地互融共生,相得益彰。
穩住國家經濟大盤和農業基本盤,確保穩產保供
1500萬畝煙田如何藏好糧?糧食與煙草如何有效融合,實現“1+1>2”的目標?種植制度解決了煙糧爭地矛盾,但如何在保障煙葉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增加糧食產量,還需要在種植的全過程發揮科學技術的力量。
為保障煙葉和糧食科學有效生產,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尋求與云南農業大學朱有勇院士團隊合作,力圖在“煙糧協同”的推進過程中以科學為引領、用技術做保障。為解決煙農擔憂,各地政府主動作為,提前聯系了附近的食品加工和銷售企業、養殖企業等,為示范區內套種的玉米找到了銷路,讓煙農吃下定心丸。
“穩煙田”是云南煙草“三穩”工作的基礎。合理輪作能夠實現用地養地結合、推進“煙葉+N”產業可持續發展,延伸產業鏈,促進煙農增收。今年全省戶均煙田規模達到13畝,同比提高近1畝,進一步穩固了煙田,也給煙糧融合提供了更廣闊的作為空間。
針對煙糧輪作的新型種植制度,煙后套種玉米是綜合考慮云南煙區實際作出的選擇,各示范區因地制宜進行煙后玉米的推廣種植。套種模式能減少連作種植制度所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土傳病蟲害增多的風險。另一方面,和傳統的煙田輪作相比,一般能夠將玉米的生育期提前30天以上,降低后期霜凍風險,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命根子,用地養地結合,良種良法配套,加強了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為煙農增收拓展了渠道,把用地和養地有機結合起來,在煙葉和糧食生產的過程中,真正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
示范煙區采用集中連片優勢,在規?;献鲎阄恼?,突出產業融合,進一步完善“糧、煙、經、飼”產業體系,及時發現問題,認真總結經驗,擔好煙糧協同示范區責任,為煙農增收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種植模式,有助于全省烤煙與糧食生產的協調、持續發展。
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國家戰略
云南煙地基本建設有水池、水窖、管網、溝渠、小塘壩、烤房、煙夾等;土壤保育上,推廣“禽糞便+廢棄秸稈”有機肥自制,實施綠肥翻壓、廢舊地膜回收;綠色防控上,實施蚜繭蜂防治蚜蟲、黃藍板誘殺害蟲;災害預防上大都建有防雹點;煙葉生產的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完全可以并已經“為農所用”。
“一部手機種好煙”系統、智能控制水肥一體系統以及無人農機系統、農業的精細化管理等,這些基礎條件和科學技術是大農業所必需的,都可以轉移或嫁接,因地制宜取而用之。故而,煙地上的“煙糧協同”可謂“珠聯璧合”。這也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生動舉措,從而推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促進產業富民,推進鄉村振興
云南省有煙農48.5萬戶,涉及人口約194萬人,覆蓋了近10%農村人口。發展“煙糧協同”,以煙促糧,逐步完善“糧+煙+經+飼”產業模式,對豐富農業產業、發展農村經濟和促進農民增收大有裨益。煙糧融合發展,煙糧輪作、煙后套種等多種形式能為煙農增加一季收入,讓農民的“錢袋子”更鼓、生活更富足,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煙葉生產是云南省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積極融入重農抓糧大局,以“煙葉+N”多元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逐步構建起了“穩煙區、穩煙田、穩煙農、穩收益”的發展模式;以“煙糧協同”筑牢糧食安全底線,推動農村產業振興,農業高效發展、農民增產增收;探索了一條保障煙葉高質量生產、糧食產量也增加的有效路徑;實現了“把煙田保護納入到耕地保護全局中謀劃,把煙葉生產納入到重農抓糧大局中落實,以煙穩糧、以煙促糧,煙糧輪作、一體發展”的目標;與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同頻共振,通過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實干篤行中書寫保障糧食安全的精彩答卷,為“國之大者”添磚加瓦,履行“共和國長子”的責任與擔當。
“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到處都有明媚的風光。”發展“煙糧協同”,是云南煙葉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智慧、新方法、新作為。糧食和煙葉協調、持續發展,并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振興鄉村的前進軌道,為“國之大者”創新踐行路徑、貢獻更大力量。